绿色宣城“风光”正好

茂林修竹的敬亭山,碧波万顷的青弋江。时至末伏,走进位于皖南的安徽省宣城市,满目的绿意扑面而来。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宣城市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创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将生态含绿量转变为发展含金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索新路径。

向绿而行

没有高耸的烟囱、没有发电装置,走进宣城市全域虚拟电厂,记者看到控制中心的数字大屏上,全市的储能容量、电源装机总量、用电负荷等数据一目了然。

“我们借助数字化赋能,将分布在全市的光伏电站、5G基站、储能资源、汽车充电桩等零散资源进行优化聚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国网宣城供电公司综合能源业务负责人樊超越说,“依托虚拟电厂,下一步我们还将拓展绿电交易、光储充一体化等新模式、新业态,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宣城市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2023年,宣城市新增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超55万千瓦、同比增长17%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在建和谋划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26座,总装机容量约1920万千瓦。

樊超越告诉记者,目前,宣城全域虚拟电厂已完成宣城市、郎溪县的市县两级联动,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虚拟电厂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调控能力。

风机桨叶缓缓转动,屋顶和车棚上的光伏板熠熠发光,位于宣城市宣州区的古泉供电所是安徽省首座“风光储直柔充”零碳供电所,通过风光发电、建筑储电、柔性供电的模式,供电所构建起集源、网、荷、储为一体的“绿色微电网”,绿电自发自用,实现零碳运行。

“‘绿色微电网’体量不大,能量可不小,每年可以发电5.94万千瓦时,年均可减少碳排放32.7吨。”古泉供电所负责人杨智会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过零碳供电所的示范应用,为绿色转型提供新样本。

“转”出新赛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成立安徽省首家“两山银行”、创新推出“碳汇质押”贷、完成安徽省首单林业碳汇交易……立足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宣城市积极开展“碳汇森林”行动,探索碳汇交易场景创新,推动森林“碳库”向“钱库”转变,将生态含绿量转变为发展含金量。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比例将提高。宣城市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制定能源、工业、交通、农业农村、城乡建设等领域低碳转型专项方案,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目前我们已建成153个充电站、409台充电桩,全年充电量突破1000万千瓦时。”国网宣城供电公司综合能源公司总经理杨金龙介绍,公司先后与旌德县政府、绩溪县政府、广德市政府签订全域充电桩建设协议,满足群众低碳出行需求。

完善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探索开展建筑全周期碳排放研究……宣城市提出,到2025年底,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太阳能光伏应用比例达到50%。

在宣城市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车间屋顶变成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可发电3360万度,年均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

加快探索园区“低碳+循环”绿色发展模式,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磷石膏、粉煤灰和建筑垃圾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开展循环综合利用,协同处理园区的各类固废,打造工业固废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实现减污降碳与废物利用协同增效。

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生产、低碳生活、环保生态有机融合。

激活“绿”动能

宣城依山傍水,风光如画。宣城市加快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拓展绿色发展新空间。

数字化车间内,一条条自动生产线有序运转,走进位于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记者注意到,车间屋顶上装有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板,无声地将绿色能源转化为生产线上的清洁动能。

“坚持绿色发展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通过新技术、新场景的创新迭代,不断提升产业的含绿量,公司成长为异质结电池赛道的独角兽企业,今年的订单量实现了翻番。”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负责人李鹏凯说。

产业焕新、发展向绿。宣城市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纳入工业强市计划,瞄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大双招双引力度,聚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2023年,宣城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地项目达118个。

依托华晟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宣城市聚焦异质结、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等前沿光伏技术,发挥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作用,加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产业转化。

“在绿色赛道持续发力,公司已经获得了国际权威机构的碳足迹认证。瞄准光-储-氢一体化平价目标,公司正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联手,开展‘异质结+钙钛矿’叠层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全社会绿色转型贡献一份力量。”李鹏凯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

在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监测“大脑”实时在线,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对园区碳排放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测分析,及时为企业提供节能诊断、绿色贷款支撑等绿色服务,助力打造“低碳园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宣城市加快推动制造业向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2023年,宣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6.2%。(记者 王菲 合肥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