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岸边的美丽画卷 ——安徽合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见闻
驱车沿环湖北路行驶,跨过南淝河大桥,水天之间,一片广袤的滩涂渐渐映入眼帘。北依沙河、西靠南淝河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规划总面积27.6平方公里,是环巢湖重要湿地。8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十八联圩。盛夏时节,湿地岸畔的莲花、美人蕉长势正好。离岸登舟,沿着10公里航道前行,参访团成员得以纵览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成果。
“十八联圩是南淝河的旁路净水系统,南淝河水进入十八联圩后,经过沉淀、多重净化,再泵入巢湖。其中关键就在‘循环’两个字——水体被循环处理,各类净水设施循环利用,最终改善的是巢湖水生态循环系统。”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工作人员李菊玲说。
船往前行,一座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小岛——“生态渗滤岛”相向而来。曾经的十八联圩是肥东县的一片渔场,底泥氮磷元素严重超标。自2018年起,十八联圩开展湿地分期建设,工程团队创造性地将生态负担严重的底泥就地转化,建成“生态渗滤岛”。岛下用工程桩固定底泥,岛上种植水杉、乌桕等植物,使其根系逐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同时为各类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
如今,30多座“生态渗滤岛”错落分布在十八联圩,彼此相互串联,宛如为湿地戴上一条“翡翠项链”。据介绍,目前十八联圩湿地已调查到鸟类190种,新增鸟类127种。随着东方白鹳、黄胸鹀、青头潜鸭等珍稀候鸟纷纷来此栖息,湿地管理机构加强了鸟类栖息地营造,种植了桃树、柿树、无花果树等鸟类食源性果树12000余棵,对湿地内种植的水稻保留一部分不收割,为鸟类栖息繁衍提供充足食物。
李菊玲介绍:“在前期生态修复工作中,湿地选用的是芦苇和杂交柳等水生植物,之后才意识到芦竹的根系更发达,固土性更好,作为多年生植物,它生命力顽强,每年收割的秸秆还能用来发电,是妥妥的‘循环作物’!”
一杆杆挺立的芦竹如同一个个笔直站立的卫士,守护着湿地内的“生态渗滤岛”。通过内源污染分级处理技术、生态渗滤岛技术、栖息地与食物网构建技术等生物修复手段,当前,十八联圩湿地日均净化南淝河水量约40万立方米,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成了“巢湖之肾”。今年4月,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成功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案例并向全球展示。
“如此大的水域面积,如此多的净水植物、鸟类食源性植物……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的日常养护成本不会小吧?”船上又有记者抛出了问题。
“我们正考虑适度开放湿地旅游,并将湿地内种植的2000多亩生态水稻推向市场,以可持续的经营性收益覆盖部分养护成本。”李菊玲说。
(本报记者 马荣瑞)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