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次“有高度”的旅行——在西藏,感受心灵与文化的触碰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9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来一次“有高度”的旅行——在西藏,感受心灵与文化的触碰》的报道。

进行一点“有高度”的旅行,找个机会遇见西藏。去世界的屋脊,去远方的远方,去大山大川的怀抱——在世界最高的高原,遇见最高的山峰,最深的峡谷,海拔最高的河流,海拔最高的宫殿……

一路观赏自然美景,探索历史文化,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脉动,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行旅,更是心灵与文化的触碰。

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最新数据显示,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升级,西藏旅游业近年来持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24年1至7月,全区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4239.95万人次,同比增长16.6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79543人次,同比增长308.6%;接待国内游客4221.99万人次,同比增长16.3%。

在布达拉宫遇见圆满

在日光之城拉萨,导游李甜甜向我们展示了一张集体照片,讲述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关于布达拉宫的故事。用她的话说,这个故事“远离书本,但让书本里的布达拉宫更富有感情”。

2019年6月,李甜甜在拉萨接待一个旅游团。跟客人们刚见面,就有好几个人私下向她抱怨,说团里有个很不守时的叔叔。

果然,早上大家去大昭寺时,这个叔叔迟到了。之后去布达拉宫,他又在集合时不见踪影。

顶着炽热的阳光,李甜甜四处寻找,在布达拉宫东南角,发现这位迟到的叔叔正手捧一张相框自拍,相框中是一位女性的照片。

“那是他妻子的遗照。”在世界上最接近天空的宫殿脚下,李甜甜听这位总迟到的客人讲述了自己因何来到西藏。

来一次“有高度”的旅行——在西藏,感受心灵与文化的触碰-第1张-百科-土特城网

  带着妻子遗照来西藏的游客。(受访对象供图)

他跟妻子在单位里相识,婚后感情很好。曾经,妻子总在他耳边念叨,说等我们退休了要去哪玩,提到最多的是西藏。“阿姨说,我想去看看文成公主住过的地方,我想亲眼看看电视上的布达拉宫。”

等他们退休了,孩子也结婚生子了,老两口开始带孙子,日子平平淡淡,去西藏看布达拉宫的计划一推再推。一天夜里,阿姨突发脑溢血,离开人世。

处理完丧事,他就背上几件换洗衣服和妻子的遗照,独自来到西藏。“叔叔说自己再也没办法陪着阿姨来西藏了,只能以这种方式陪她来这里。”

他为什么总迟到呢?因为怕团友发现自己随身携带遗照,觉得不吉利。每次,他都等大家离开后,才匆匆掏出手机和妻子的照片拍几张合影。

“你能想象这件事最后有多圆满吗?”李甜甜红着眼圈问。当她向其他团友解释了叔叔的苦衷,大家把他拉到中间,拍下了一张被李甜甜珍藏至今的集体照片,照片上,每个人都露出灿烂的笑容。之后的行程中,有团友主动为叔叔和他妻子的遗照拍摄合影,这时,有团友会自发地用身子帮忙遮挡他人的视线。

旅程结束时,一位客人向李甜甜感叹:“布达拉宫真的很神奇,到了这里,一切不好都变得美好。”

人在旅途,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见世界、找自己,以及与他人建立温暖的联结。正如西藏自治区文旅厅为推广西藏文旅而推出的品牌——“幸福西藏,扎西德勒”。简单的几个字,足够朴实,足够真挚。

西藏是一本并不花哨的故事书,翻开每一页都有新故事。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着各自的故事来这里与壮阔相遇,与温情相遇,与他人相遇,也与自己相遇。

在远方遇见故乡

这里的夜晚有两个月亮。一个升起在夜空,一个升起在依山而建的露天舞台上。

拉萨河南岸,与布达拉宫隔河相对的文成公主实景剧场,从3月到11月,每天晚上都上演着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穿越时空,讲述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如何从大唐历经3年艰辛跋涉,翻越千山万水,来到吐蕃与松赞干布联姻的故事。

这或许是关于西藏最家喻户晓的故事,文成公主和亲架起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在历史长河中激起重重回响,也留下一连串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看看文成公主住过的地方,走走文成公主走过的路。”——多少游客带着这样的念头走向西藏。

以天地山川为幕,舞台上,当16岁的公主肩负使命,初次踏上前往远方的路途,她唱道:“走得到的地方是远方,回得来的地方是故乡。”

而在遥遥不见尽头的漫漫长路上,回首不见大唐,年轻的姑娘终于在孤身一人时启唇轻唱了一声“想家了”。“想家啊想家……走不到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

90分钟的演出,讲的是文成公主的入藏之路,也是一颗心灵的成长之路,是在路上重新理解远方与故乡。走过一次次风霜雪雨、一回回春夏秋冬,公主领悟到自己的使命是为民众带去幸福,她将远方视为新的故乡,唱出“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

“我是天堂里放牧的姑娘,唱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向远方的路,也通往故乡。

自2013年首演以来,到今年,由域上和美集团与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共同打造的《文成公主》已迎来第12个演出季,累计超过3000万人次观看了这一剧目,营收近14亿元。看《文成公主》已成为许多游客拉萨之行的“必选动作”。

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陈琅回忆,剧场初建时,周边还很荒芜。如今,附近村庄的许多农牧民带着家里的牛羊一起成了剧中演员,剧场周边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商旅项目。这片传说中的文成公主进藏首个安营地和随行工匠定居地,在1300多年后,仍在续写与公主的不解之缘。

西藏的导游们喜欢称文成公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援藏干部”。我们的导游加了一句:“大家不远千里来西藏旅游,也是一种‘援藏’,真的,来高原旅游也是‘援藏’。多来旅游吧!”

在太阳宝座遇见笑容

旅游给西藏带来了什么?毋庸置疑,在路上,你会看到人们被改变的生活。

在林芝的鲁朗林海游客中心,我们遇到了爱笑的达瓦乔。提起他们村从2018年开始负责鲁朗景区两个观景台的经营管理,这位58岁的东巴才村党支部书记笑了起来,“我们村接手管理后,一年赚了300多万!30%存在集体账上,其他的都分给老百姓。”

说到东巴才村响应号召,向扶贫搬迁到鲁朗镇的明吉村每年分红50万元,达瓦乔又笑了,“帮助有困难的人”。大家感叹东巴才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他再次笑起来,“国家的政策好嘛!以前村里什么都没有,现在家里大车小车挖机什么都有,生活越来越好了!”

坐在一旁的小次仁旺姆,穿着一身亮眼的工布藏族服饰。过去,这是工布藏族女性过节时的礼服,现在,是她在景点摆摊时的“工作服”。在游客中心,东巴才村家家都有自己的摊位,公平起见,每6天轮换一次位置。小次仁旺姆说,村里发展旅游的6年来,自己穿得比过去漂亮了。“以前没做旅游的生意,在山下干活,衣服上全都是土,现在穿得好了,经济上也有很大变化,想买什么不用跟家里要钱了。”

林芝,藏语意为“太阳宝座”,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被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与横断山脉环绕,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气候温润,号称“西藏的江南”。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丰富。除了拥有林海、小镇、高山牧场的鲁朗景区,还有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和被誉为“最美雪山”的南迦巴瓦峰。

在派镇,洛桑多吉的民宿就开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内可以观赏南迦巴瓦峰的小山上。民宿开业时,一位来自重庆的驻村干部帮他把民宿信息一一传上网。“她当时每天都来,帮我拍照片发网上,携程美团也是她上传的。”洛桑多吉说。

生意火爆,去年9月,他把民宿升级重装,从一层楼7个房间扩建到三层20多个房间,今年3月重新开业。

此刻,38岁的洛桑多吉坐在自家民宿200多平方米的观景餐厅中,笑着回忆自己十七八岁做背夫的经历。那时,他背差不多70斤货物徒步去还没通公路的墨脱,背一斤8块钱,走过去3天,走回来2天。现在,墨脱早已通上了公路,他身后是几桌吃饭聊天的游客,惬意观赏着窗外的雪山。

“做旅游接待,收入是最好的。”格桑的民宿也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内,2009年开业,是全村第一家。“当时整个派镇只有9家农家乐,现在我们一个村就有十几家。”

59岁的格桑当过30多年村干部。他请了村里5个困难户在民宿工作,每月付他们4500块钱工资,“他们前几年都脱贫了,可脱贫后也是村里最困难的嘛。”

格桑的民宿前几年也刚重装过,他带我们参观了颇具藏式风格的客房,可以开展兴趣体验活动的电教室,挂着藏服供游客旅拍时选用的会议室,最后,笑眯眯地指向屋外一片花海,“我自己种的,真正的格桑花,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拍照。”

一切改变都是为留住游客,让他们在这里能遇见花,遇见雪山,遇见峡谷,遇见不虚此行的亲切与新鲜。

在林芝,一路可见许多在近几年内升级改造和新建的民宿,见证着旅游业的活力。

在巴松措景区内的结巴村,19岁离乡打工的瓦当卓玛3年前辞去拉萨的工作,回家接手父母的家庭旅馆,用打工十几年攒下的钱盖起新的民宿楼。瓦当卓玛说:“家乡变化太大了,游客越来越多,以前的条件已经不够了,要让游客住着舒服。”她家民宿在旅游旺季一房难求,“今天满房了,明天也满房,这几天一直都满房”。

来一次“有高度”的旅行——在西藏,感受心灵与文化的触碰-第2张-百科-土特城网

  瓦当卓玛。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京雪 摄

不远处的错久村,“95后”返乡大学生土登勒西和妻子今年8月初开办了村里第一家民宿。“我们还年轻,没什么可失去的,就往前拼。如果创业成功,希望能带动村里其他年轻人一起做旅游,推动整个村子的发展。”

土登勒西有朴实又明亮的笑脸,“我想在后院做个小有机农场,还可以做一个让游客体验工布响箭的场地,草棚可以做成咖啡厅,这个季节,还可以带游客去采松茸……”

在他对未来轻快的描绘声里,吹拂过格桑花的风,也吹过每个人的面庞。

在海拔3600米遇见葡萄熟了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葡萄种植园在哪里?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官方认证,答案是西藏山南市桑日县。

走进帕竹葡萄园,一排排葡萄架整齐排列,一串串葡萄悬挂其间。园中,专供采摘的大棚已经开放,有几个棚里,成熟的葡萄几乎已被游客们采摘一空。

帕竹酒庄的生产负责人李晓平介绍,这片葡萄种植园面积近万亩,平均海拔在3600米。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赋予这里的葡萄以独特风味,但也给种植带来很大困难。“2011年,我们刚来这边试种葡萄时,只种了15亩,用了3年多时间,才从几十个品种里筛选出6种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的葡萄品种。”

桑日县近年来正大力推动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围绕“葡萄产业+休闲旅游”,着力打造葡萄小镇,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游客们可以在此摘葡萄、品葡萄酒,还可以乘车前往距离酒庄约8公里的丹萨梯寺(也称“丹萨替寺”)。

始建于南宋的丹萨梯寺,在西藏历史上曾显赫一时,其造像艺术在佛教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来这里的游客,很多是历史文化学者,或者对西藏了解比较多的人。”丹萨梯寺寺管会党支部书记尼玛次仁说。去年,寺里新打造出丹萨梯寺造像艺术展览馆,展出数百件难得一见的丹萨梯寺造像文物,有研究艺术史的教授在不大的屋子里流连忘返好几个钟头。

地处雅砻河流域,山南在历史上被称为“雅砻”,是藏民族的文化发祥地和西藏文化遗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市之一,素有“藏源”之称。这里除了有羊卓雍措等备受游客喜爱的自然景观外,还拥有西藏的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部藏戏《巴嘎布》等诸多“第一”。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为山南厚重的文化底蕴搭建了新的展示舞台。

走进“藏戏第一村”扎西曲登,指示牌、路灯、垃圾桶、街道名……随处可见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元素。相传,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雅砻扎西雪巴藏戏,600多年前起源于此地。

见到罗布次仁时,他正在广场上修村里的收割机。白天,他是扎西曲登社区副主任;晚上,他是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团里的大师兄,带着师弟师妹们排练和表演。

“以黄面具为标志的雅砻扎西雪巴藏戏是藏戏中最古老的一支。”罗布次仁说。1995年,15岁的罗布次仁在放羊时唱的歌,被藏戏老师听到,专程来家中说服他的父母,让他去学习藏戏。后来,他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尼玛次仁,成为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第十三代传承人。

罗布次仁开始学藏戏那几年,这一剧种正濒临失传。老师和戏团成员曾赴拉萨卖艺,以筹集剧团经费,坚持藏戏的传承和表演。转折发生于2006年。这一年,藏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而自2019年以来,扎西曲登社区开始打造乡村旅游项目,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0年6月,第一批团队游客来到扎西曲登,自此,每到旅游旺季,这里的藏戏团每晚至少有两场表演,一场40分钟。“每晚都跳,我们也都喜欢表演藏戏。晚上还有篝火锅庄,游客们也一起跳,气氛特别好。”罗布次仁说。

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以其悠久历史与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的到来,又为这一传统戏种带来日益广泛的关注和不断提升的知名度。古老的表演艺术得到了更精心的保护,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血液注入。罗布次仁说,就在近两年,藏戏团里新加入了两个大学生。

旅游实实在在地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自然也会吸引当地年轻人投身其中,成为家乡发展的新生力量。

“做这份工作,就是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28岁的伍金旦增说。在青海读完大学后,他回到西藏,进入山南旅游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现在是加查县拉姆拉措景区的负责人。

加查,藏语意为“汉盐”,相传文成公主路过此地时,曾留下一块盐巴,后来,盐巴变成石头,从石头底部流出了盐泉。

“哪里也不如自己的家乡好。”24岁的次仁扎西是土生土长的加查县人。大学时,他在桂林读导游专业,现在,他是景区讲解员。

“我们两个平时经常一起聊,怎么能让景区变得更好。”伍金旦增说。两个人都相信,西藏旅游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