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风起东海好扬帆——解码东方大港宁波的文化自信样本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四明山发源的甬江直入东海,形成了宁波“枕山蔽江,海道辐辏”的地理格局。

人文渊薮,名家辈出,饱含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如今,既是东方大港,又是历史名城的宁波,正演绎着扬帆世界的精彩新篇。

书香盈城,文脉传承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的城市形象主题口号。

在宁波市中心,茂林修竹间掩映着一幢重檐硬山顶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它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

巍然屹立458年,现藏古籍约30万卷,天一阁曾得到范氏家族13代人的接力守护,其经典的建筑形制为后世多座重要藏书楼效仿,是宁波首屈一指的文化地标。

对知识的向往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深植于宁波人的文化基因。这里走出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以及童第周、贝时璋、谈家桢等上百位中国两院院士。

2023年11月3日,第八届浙江书展在宁波举行。图为读者在书展的“长三角联合馆”阅读新书。新华社记者冯源 摄

书香盈城,文脉绵长。

作为浙江首个以立法形式促进全民阅读的城市,宁波将每年的4月定为读书月。如今,全市遍布各类阅读空间近4000家,年均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超万场。

藏书、读书,体现了宁波的书香传统,而遍布城乡的文化遗产,同样得到了精心呵护。宁波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73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深牵挂。

飞檐翘角,灰砖白墙,地处姚江之畔的慈城镇,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是江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多年以来,当地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对老城进行修缮保护。居民陈桂芬牵着孙女邱芮伊的手,缓步走在古镇街巷中,说一路笑一路。邱芮伊说:“住在奶奶家的老屋,感觉就像生活在古老的故事里。”

文明浸润传承其美,岁月磨砺璀璨其光。

2024年7月9日拍摄的宁波慈城古县城内的古建筑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的保国寺大殿建于北宋,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游客可以仰望千年前的斗拱、藻井、飞檐,还可以通过沉浸影像、增强现实、三维互动游戏等多种数字化展示手段,了解古建筑奥秘。慕名而来的江苏游客李宏明说:“太震撼了。借助数字技术,我仿佛‘穿越’回宋朝,看着大殿一步步修建起来。”

近年来,宁波加快实现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厚植历史文化底蕴:史前文化和海洋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亮相国家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院南馆建设全面推进……

2024年5月19日,游客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品尝长桌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学军 摄)

祖籍宁波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这样评价这座城市:“我最欣赏的是,在这里,历史与现代的文明交相辉映。”

在宁波,人心崇文,文润人心,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了市民品格,涵育着独特的城市气质。

向海而生,向海而兴

2023年11月3日在余姚市拍摄的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在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件件远古器物讲述着中国先民的神奇故事。其中一支环首短柄的深棕色木桨,曾在8000年前的东海劈波破浪,由此打开一幅描绘海洋文明起源的历史长卷。

木桨来自宁波余姚市东部的井头山遗址。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目前我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在此出土的远古木桨等文物,见证了当时先民对海洋的探索。

“生活在这里的先民称得上是中国沿海地区最早的渔民……”在井头山遗址工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兴致勃勃地向来访者讲解。年近六旬的他长期在这里主持考古发掘并从事考古研究。

宁波自古就是中国沿海乃至东亚地区的海港枢纽城市。早在2500年前,宁波地区就建起了句章城和句章港,明朝初年更名宁波。

“宁波的历史就是中华海洋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国聪研究员说。

大运河奔流到此入东海,运河文化和海丝文化在此汇合,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格局和气象。

浙江宁波舟山港金塘港区码头作业繁忙(2024年2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姚峰 摄)

“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这句民谚说的是宁波江厦街。从唐代直至近代,江厦街所处的区域一直是宁波港的核心地带。海船从东海进入甬江后,客商在这一区域离舟登岸,留下了“风帆时代”的宁波港万商云集的诸多历史印记:高丽使馆旧址、宋代市舶司遗址、宋代码头遗址……

1978年,国家决定新建北仑港区,宁波由此拉开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序幕。从一代代海边人“出没风波里”讨生活,到白手起家建设临港大工业,一座雄踞中国东南海岸线上的工业强市逐渐成型。

2024年1月24日拍摄的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向东是大海,是希望、更是未来。巨轮往来、集卡穿梭……繁忙的港口场景如今每天都在宁波上演。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港城互动,以港兴城。如今,依托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宁波舟山港连接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从发展临港重化工,到今天基本形成以绿色石化产业为龙头、以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宁波确立了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建设目标。

“贯通古今、开放包容、搏击风浪、创新进取,这是大海赋予宁波的文化底色。”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说。

经世致用,求实创新

“多年来,你们传承先辈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积极创新创业、捐资助学,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薪火相传的爱国心、桑梓情。”

202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包陪庆、曹其镛等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

近代以来,一大批宁波人走出宁波、重工兴商,逐渐形成了心系祖国、步履四海的商人群体,涌现出包玉刚、邵逸夫等爱国爱乡知名人士,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曹其镛的父亲曹光彪是最早在内地投资办厂的港商之一,曾在内地多所高校捐资助学。他生前常说的话就是“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都要尽力去做”。1997年,曹光彪在家乡创办了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5月24日,竺士杰(左三)在工作室利用模型向青年工人讲述桥吊操作原理。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生产的光学镜头应用于嫦娥二号、三号、四号卫星;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太空显微实验仪;实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量产,打破了国外34年的垄断……经过三代人的接续努力,永新光学已发展成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公司董事长、曹其镛的弟弟曹其东说,“永新”的含义是永远创新,来自家乡的守信、专注、创新的精神支撑着企业“小步走,不停步”,努力攻克高端技术难题。

2023年7月15日,市民在宁波美术馆参观“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新华社发(殷福军摄)

发达的民营经济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黄宗羲、全祖望等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强调经世致用,推动当地形成了求实创新的社会风尚。

在宁波,不少企业的文化里有约定俗成的“五个不追求”:不追求新闻曝光,不追求著书立传,不追求台前领奖,不追求物质显摆,不追求架子排场。企业家间不竞奢斗富,而是比奖杯、比证书,比研发人才多寡。不求规模有多大,但求专业性有多强,这样的企业在宁波“遍地开花”。

目前宁波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4家,总数已连续7年排名全国城市第一。

心无旁骛、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在宁波深入人心。

在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上,全国劳模竺士杰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桥吊操作功夫,着箱、闭锁、拉升、落箱、开锁,吊箱过程一气呵成,上下层叠放的误差不超过2厘米。他创下过每小时起吊185个集装箱的世界纪录。多年来,作为“金牌导师”,竺士杰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30多个自主创新研发项目,领衔培训职工1500余人次,培养技能人才17名。

至今,宁波已有“浙江工匠”198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来自各行各业的匠人匠心,夯筑起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铁柱钢梁。

秉承先贤求实之训,把握时代发展之需。迎着更加广阔的世界,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起航,破浪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