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火了 这些年轻人自发协助在外遇到困难的老年人

“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我自愿签署‘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在生活中帮助遇到困难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近日,有很多年轻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这样的文字。更有网友在“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网络话题中,晒出了他们帮助遇到困难老人的经历,获得了不少人的点赞。

有帮助过老人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参与者表示,参与“在外互助父母协议”既是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我也希望未来我的家人在外遇到困难,会有人来帮助他们。”有获得帮助的残障老人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种互助的精神体现了社会的美德,对于我这样的残障老人来说,更是一股暖流。”社会学专家表示,年轻人热衷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协议”的形式赋予了“在外互助父母”活动一种仪式感,有助于年轻人去观察老人的需求并提供帮助。“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在网上的火热传播,会让全社会从中受益匪浅。

“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火了 这些年轻人自发协助在外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第1张-资讯-土特城网

“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 众多年轻人晒“在外互助父母协议”

近日,在社交网络上,一种名为“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文案火了。很多年轻网友纷纷晒出“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的协议,和其他陌生网友一起约定好,生活中互相帮助遇到困难的老人、长辈。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很多社交平台上,都有年轻网友分享“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相关的视频、帖子,比如一名网友在相关话题中讲述了年轻人帮助老人的故事,点赞数超过36万次。有网友认出了帖子中帮助老人的年轻人,并评论称其为当地“最帅”的人,这条评论也获得3.4万次点赞。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人们分享“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方式有很多,有网友发布了亲笔手写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也有网友在发布的帖子中详细描述帮助其他老年人的计划,还有一些网友虽然没有直接签署“在外互助父母协议”,但却发布了在生活中帮助偶遇老人的视频,在视频文案中提到,他之所以出手助人,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了网上热传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感召。

年轻人发布帮助老人视频中,不少都提到了帮助老年人操作智能设备的经历,也有的网友分享了他们教老人如何调整飞机、高铁座椅角度等的经历,更有不少网友分享了看似微不足道的助人故事,比如为淋雨的老人打伞或者帮老人提行李等。不少助人视频都获得了更多网友的点赞和支持。

年轻宝妈签“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生效期限设为“永久” 为淋雨老人撑伞挡雨

今年26岁的蔡女士是参与“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一员。她的社交媒体上写有她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并将协议生效期限设定为“永久”。

她表示,此前曾看到其他网友发布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内心受到触动。今年8月她生下孩子,成为母亲。8月18日,她在月子中心坐月子,刚睡完午觉就听她的母亲说,看到楼下有一位老人在淋雨,看着很可怜。

蔡女士听到后,立即拿着伞下楼,发现老人大概八九十岁的样子,手里拄着拐杖,走路非常慢,全身都被雨淋湿了。蔡女士立即打伞站到老人旁边,为老人挡雨。

今年读大四的张曦在今年3月看到有网友发起了“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并看到了一些网友帮助老人的故事,深受感动,决定也要加入到互助老人的行列中。

张曦告诉北青报记者,4月26日早上,她在机场自助值机处遇见一群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看看自助取票机,又看看柜台,似乎是有些疑问又踌躇不前。”张曦走上前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助,得知他们想要取票,便告诉他们可以通过机器自助取票或者到柜台领取。

“说完我先走了,可走了几步回头看,发现老人还是显出很困惑的样子。”张曦说。

张曦立即折返回去,操作自助取票机教老人们如何取票。“我教他们怎么选座、怎么取票,回过头来,发现又围过来几名老人。我觉得他们似乎也寻求我的帮助,但又不太好意思开口。我就直接对他们说:‘我来帮你们’。”

就这样,张曦临时成为了自助值机处的“志愿者”,先后帮5、6名老人取票。

10月19日,正在读研究生的林明(化名)在从湖北武汉回老家孝感的高铁上,帮助到了一名不会调整座椅角度的看上去50多岁的叔叔。

她向北青报记者回忆说,当天这位叔叔坐在她旁边,他启程后先是忙着在笔记本上写字,座椅一直保持直立没调整过角度。当时林明觉得这位叔叔可能是觉得椅背直着方便写字。

后来,林明注意到这位叔叔闭上眼休息了,但椅背还是直立的。“我就怀疑他可能不知道高铁的座椅该如何调整,我想去教他,但又有些犹豫。”林明说。

林明坦言,当时她一方面觉得直接去说,显得有些唐突,另一方面也担心其实这位叔叔是知道座椅的调整方式的,只是喜欢椅背直立着休息。

但最终,林明还是鼓起勇气去提醒对方。“我感觉椅背调整下,休息会更舒服,我想如果对方不需要帮忙,我也就是打扰了他一下。但如果对方真的需要帮助,我就能帮上忙。”

林明拍了一下叔叔,告知了调整椅背的方法。“那位叔叔向我表示了谢意,说他确实不知道该如何调整椅背的角度。”

“之所以鼓起勇气去帮助他,就是因为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别人发布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我的父母之前在外出行时也遇到过困难,看到这位叔叔,我就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也会期待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林明说。

残障老人坐轮椅时获大学生帮助 称赞“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如同一股暖流

河南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学生吴郑耀也是加入到“在外互助父母”中的一员。她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上半年,她在网上看到了一名大学生在火车上帮助老年人的视频,视频评论区中,有不少网友评论说,要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自觉签订“在外互助父母协议”。

吴郑耀说,她当时深受触动,决定也要加入互助父母的行动。

没多久,吴郑耀就遇到了践行这份协议的机会。7月7日下午,她看到一名坐着电动轮椅的老人,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在街头。

10月22日,这名老人回忆说,他因为偏瘫行动不便,平时只能借助电动轮椅出行。“轮椅进水后不好用,我在雨中很着急。可忽然我觉得怎么不下雨了呢?回头一看,是一名小姑娘给我打了伞。”后来小姑娘一边为老人遮雨,一边将老人带到了指定的地方。老人提到的小姑娘,就是吴郑耀。

老人说,当时他非常感动,到家后一宿没睡好,“我心里想着,一定要当面感谢这个姑娘。”通过多方努力,老人最终见到了吴郑耀,当面向她表达了谢意。

吴郑耀说,“我知道这份协议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需要我们自发践行,但我很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互助的队伍之中。”

得知很多年轻人签署“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情况后,获得吴郑耀帮助的老人也向北青报记者表示,他对此非常赞赏,也深表感激。“这种互助的精神体现了社会的美德,对于我这样的残障老人来说,更是一股暖流。”

今年65岁的老人秦风(化名)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她在今年6月到商场给孙女买了不少玩具,准备送给孙女当生日礼物。“结果那天买得有些多,东西比较沉。想离开商场要走一段很长的台阶,我膝盖不好,看着台阶心里有些发憷。”

此时,秦风看到了一名年轻人,“这个小伙子的背包上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叔叔阿姨,遇到困难可以找我帮忙。’我开始也没好意思求助,但走台阶实在有些困难,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喊了一下那个小伙子。”

“这个年轻人走过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得知我的困难后,拎过我手里的东西,扶着我下了楼,还给我叫了一辆出租车,给我直接送到家。”秦风说,她对此非常感动,“我问他为何在包上挂了这么一个牌子,他说是因为他参与了‘在外互助父母协议’,挂上牌子就是希望有人需要时,能够向他寻求帮助。”

秦风说,这是她第一次知道“在外互助父母协议”,非常佩服参与了这些行动的年轻人。“人们都能互相帮助,相信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专家:“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参与者越多 社会收益越大

四川一高校的社会学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帮助老人是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并非网络时代的特例。但另一方面,如今的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老年人可能会遇到很多科技“鸿沟”引发的生活难题。即使没有科技的障碍,因为老年人身体条件相对较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相比之下,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更强,身体条件也更好,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帮助老年人。”专家表示,很多时候,年轻人不是不想去帮助老人,而是不知道该怎样去帮助老人,或者老人什么时候需要年轻人的帮助。

“虽然年轻人热衷签署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并没有法律效力,但通过使用‘协议’的形式,实际上赋予了‘在外互助父母’一种仪式感,有助于他们更多地观察老人的需求,并在合适的时候去向陌生人提供帮助。”专家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对于全社会,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此外,‘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并非完全单方面付出,对于参与者来说,也期待他们的父母能够得到其他年轻人的帮助。有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就有越多的老年人和年轻人能够从中获益。可以说参与者越多,社会收益越大,并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专家表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实习生 那琪 钟雨露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