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朋:小焊工的“中国力量”

在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焊接培训中心内,火花飞溅、弧光闪烁,伴随着“呲——呲——”的声响,一道细密整齐的焊缝完美成型。眼前这个手握焊枪,正在耐心为工人进行欧标焊工培训的正是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首席讲师李朋朋。

李朋朋:小焊工的“中国力量”-第1张-资讯-土特城网 李朋朋在研究焊接机器人。

“弧光”璀璨,他挺直了产业工人脊梁

培训中心一侧的入门处,是刚刚改造升级后的李朋朋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外的展台上,摆放着几个用钢铁焊接的模型。记者看到,模型上的焊缝排列整齐有序,鱼鳞一样均匀,散发着金属光泽,特别漂亮。李朋朋把自己比作焊接裁缝,他说:“焊焊缝,就跟裁缝缝布料一样,只会把布料缝到一起,算不上好裁缝。只有缝得又美观又牢固,而且会根据材料变换缝纫技术,这才叫好裁缝。焊接也是,也要知道如何选材、用材,用什么样的方法焊得又快又美观,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焊接要焊‘好工艺’。”

毫不夸张地说,李朋朋做过的项目成功率均达到100%。从农村走出来的李朋朋,有着一股实在劲儿,也正是这种实在劲儿,让他从不懂焊接的“门外汉”,练成手拿焊枪闯天下的焊接状元。

从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到东北第一高楼沈阳宝能,从天津周大福到哈斯彦电厂,从科威特国民银行、迪拜地铁到北京新机场、雄安高铁,李朋朋多次参加国内国际重大项目、重要工程的焊接技术攻关和焊接试验工作。他参与完成的钢结构智能化焊接技术及应用和超厚板H型钢主焊缝埋弧焊免清根焊接工艺等4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应用于多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创造经济价值上千万元。

中国人的浪漫藏在骨子里,焊工的浪漫藏在焊花飞溅、弧光闪烁的灿烂场景里。当看着由自己焊起的璀璨“焊花”飞舞在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中时,他都会有“于巍峨前,绽微小之光”的无上自豪感,他说:“高凤林老师在大国工匠线上课程中说到顶天立地即为‘工’,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在高楼林立的大工程项目面前,我虽然渺小如尘,但我相信只要够专注、够执着,不断创造奇迹、勇攀高峰,挺直产业工人的脊梁,渺小如尘的我也一定绽放燎原之光,彰显中国力量。”

逆棘攀峰,他高唱不平路的奋进歌

2019年临近春节,李朋朋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因项目特殊性需要在15天内培训出一支能够熟练进行100毫米厚钢板一级无缺陷焊缝标准仰焊位置的焊接的队伍。“仰焊是焊接中最难的位置,当时只有我一人掌握此技术,这项任务也就责无旁贷落到了我的肩上。”李朋朋说。

临近年末,全公司都在加班加点赶生产任务,没有一个人可以脱产进行培训,于是他带头进行上门培训并组建了16人攻关小队。“100毫米厚钢板一级无缺陷焊缝标准仰焊位置的焊接技术虽然已经在厂里训练过很多次,但和实际应用到构件上还是有区别的。每条焊缝需要24层、68道焊缝完成,每一道都需要连续焊接40分钟且都是高难度的仰焊位置,焊接过程中的温度要控制在120至180摄氏度之间,每一条焊缝都要保证做到完美,出一点差错,就要推倒重来。”李朋朋回忆道。作为他们的师傅,他结合现场构件的情况一边自己实践演示,一边指导教学。

在和团队一次次攻坚克难中,他们创下23人30天完成一个单体的施工新纪录,其间,李朋朋同步培养出一批能适应高难度单体施工的高技能人才。施工期间,他们研发出的窄间隙MAG智能焊接设备也在施工现场超厚板焊接中得到应用。2022年9月,该应用技术在国家科技成果鉴定中被评为国际先进。验收业主赞叹说:“中建的焊工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铁军。”

匠心递火,他托举徒弟登上青云梯

统一焊接培训标准,强调实操手法……从清华大学结束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学习回到工作岗位后,李朋朋就马不停蹄地一边将课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一边开始为企业工人进行欧标焊工的集中培训。他毫不吝啬地将工作经验、焊接技巧与工人进行分享,通过反复操作示范,手把手校正,将他所知所学倾囊相授。

李朋朋说:“因为来时路不好走,我愿意为更多年轻人铺好未来路。”担任焊接培训中心培训主任期间,李朋朋结合自身经验,与焊接工艺研究组成员共同总结形成了“李朋朋焊接培训案例教学法”,受到培训职工的欢迎。

赵海龙、王赛、黄艳龙、王铁链是李朋朋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多年来,在他的培养下,30余名产业工人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国家行业技术能手、天津市技术能手、金牌工匠等荣誉称号,目前均已成为国内外重点建设项目的“顶梁柱”。

王铁链是跟随李朋朋一起参与“一带一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徒弟之一。王铁链说,当得知能跟着师傅投身项目建设时,整个人兴奋得彻夜未眠,满心满眼都是项目建成时的美好憧憬。“还记得刚干时,大家的水平与国外标准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时间就培养出了100多名焊工,并全部达到了国际焊工标准,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跟着师傅的那段时间,我不仅技艺精进,更懂得了这项工程背后的深远意义。我们的焊花,联结起各国设施,助力沿线繁荣,这是我们众多微小力量融入‘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见证。”王铁链说。

从工厂车间的“师傅”到清华课堂的“学子”,李朋朋感受到了“产业工人上大学”实实在在的好处。他感叹说:“在与行业翘楚交流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站在高楼林立项目间的我,一个小小的焊工,在大国工匠的‘大学堂’里,我学到了不一样的新技术,相信激光电弧复合焊焊接工艺也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在钢结构焊接行业应用。我也希望能将我学到的讲给身边的工人听,为企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年轻技工,让每个焊工都能干出名堂。”

(天津工人报记者孙祎)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